2021/5/22

【2020澳洲疫情分析】借鏡澳洲,台灣在疫情爆發後的未來?

2020年,經歷了一年的澳洲打工,在2021年初我們安全而且順利地飛回來台灣了,辛苦的機組人員載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子來來去去,但最終仍然擋不住病毒的入侵

要守住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,在2020年的澳洲就是如此,儘管澳洲有著與其他四大洲與世隔絕的優勢,在鎖國政策方面,初期當然沒有台灣迅速

但到了後疫情時代,還是展現出堅強的防衛決心,就連更安全的友邦紐西蘭,也才在2021年4月開放免隔離旅行,許多在澳工作的紐西蘭人才得以回到自己的故鄉


2021年的台灣,情況其實並沒有比去年的澳洲好上多少,因為疫苗施打普及率太低了,在疫苗方面的防禦力,幾乎可看作是0


而關於口罩和全民防疫的普及率,澳洲在口罩方面,因為不是口罩製造國,在第一波疫情 (2020/03~04) 爆發時,全國的政策都非常的亂,甚至政府發出公告: 人民沒感冒症狀不要亂戴口罩 (怕大家要是真的恐慌起來,還真的買不到),在第二波疫情 (2020/06~09) 爆發時,政府開始宣傳口罩有效阻止病毒傳播

澳洲人民是很聽話的,疫情熱區的政府下令必須戴口罩後,大多數人都是遵守的,即使我們當時位於非疫區的昆州 (和疫區相比病例數差了50倍以上),只要政府宣布防疫升級,大家還是乖乖地戴,當然,解封之後回歸正常,就幾乎沒人再戴了

我想表示的是,就算澳洲人是被政府 "逼著" 戴口罩,以結果論來說,防禦力可能也跟台灣差不多了



澳洲防疫的最大特色是: 澳洲封城快速、果決

以我們所處的昆州為例,只要某地區一天出現了幾起病例,就算都知道病例來源 (例如某家飯店的服務生以及員工感染),也是立刻強力封城三天,意思就是禁足,待在家不准出門

封城的好處就是,很多還在潛伏期的病例,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出現症狀而通報送醫,但因為在封城期間,這些隱藏的未爆彈不會在路上走動

好處很快地就顯現出來 --- 即使封城短短幾天,病例數馬上停止上升,而且這陣子的病例就像我剛剛提到的: 是那些潛伏期的患者就醫 

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2103290145.aspx
來源: 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2103290145.aspx



封城的難處就在於: 初期的成本和損耗太大了...民眾、商家都還沒適應好如何轉換生存模式,換來的就是政府承受大量的輿論壓力

但是一旦這樣的封城模式經歷幾次之後,大家也漸漸習慣,只要政府一個口令,大家一個動作


台灣現在就是處在一個非常猶豫的狀態,這就像是當你跌倒了,一瓶雙氧水擺在你旁邊,你知道雙氧水擦下去是痛到不行,但它是一劑強心針,可惜在擦雙氧水之前,總是會猶豫著: 我可不可以等他自己復原?


你問澳洲為何可以很果斷的執行封城呢? 

因為他們痛過了

當每天的病例數呈現指數型上升,就算已經禁止餐廳內用,不准大型聚會了,病例數仍然居高不下,他們就會不得不眼睛一閉,拿起雙氧水,用力地給他擦下去


實名制是基本中的基本


幾乎所有室內空間都會標明: 符合社交距離的可容納人數
這張照片可以看出疫情時而嚴重時而緩和


台灣的危機: 人口密度

當台灣人火烈地討論著台北如果封城了,經濟會損失多少的時候,澳洲在去年第二波疫情 (2020/06~09) 爆發時,墨爾本是最主要的疫情熱點,每天新增病例有超過90%都來自於墨爾本

澳洲第二大城市的墨爾本位於600萬人口的維多利亞州。墨爾本集中了該州大多數的人口,高達507萬,是台北市250萬的2倍

如果我們談的是雙北,那雙北市總共650萬的人口是略高於墨爾本,但我想還是很值得拿來互相比較與借鏡一番

維州7~10月的第二波大爆發


第二波的爆發直到趨緩控制,前前後後長達三個月,其中時間軸如下: 

澳洲去年疫情爆發之時間軸
20-06-20 確診27 (維多利亞州加強管制)
30-06-20 確診67 (維州10個區域封城)
04-07-20 確診107 (維州12個區域封城)
07-07-20 確診169 (維州都會區大封城)
02-08-20 確診641 (維州宣布災難狀態)
05-08-20 確診715 (高峰 接著逐漸控制)
13-09-20 確診44 (慢慢解除封城措施)
28-09-20 確診4 (回到個位數)
來源:https://deborahalupton.medium.com/timeline-of-covid-19-in-australia-1f7df6ca5f23

漸進式的封城策略,以及警戒級數慢慢拉至 "全維多利亞州封城" 等級,大約耗時一個月左右,這一個月以來的確診人數,是緩慢而持續成長至單日新增500例以上

台灣的病例成長數,從5/14的34例,隔一天的5/15就暴增至185例,而且再也沒有下降過
搭配著連封城禁足這樣的策略都沒有的狀況之下,人口密度是墨爾本18倍的台北市,會不會成長至單日500例以上?

單日500例,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,是什麼時候達到的問題了



禁足一個月 這次是玩真的

墨爾本在平均每天新增100例以上之後,在191例的七月初開始了level 2 lockdown,因為效果有限,所以才在一個月後的8/2,進行全面封城禁足

封城的嚴厲程度包括夜間宵禁,出外只能是因為運動、遛狗、採買,且不得超過一個小時,並且所有活動限制於離家方圓五公里以內


如此強力的封城措施,在執行了一個月之後,降低了80%以上的新增病例數量,才開始慢慢滾動式解除封城措施,但並不是讓商店回復營業哦! 是舉凡像是: 離家活動範圍增加、取消宵禁、出門活動時間增加這種看似安撫民心的解封措施,實質上店家無法開業的影響依然持續了兩個月左右才得以解除!

全面封城之後,約一周後開始出現效果,新增病例數持續且明顯的下降


澳洲的州政府防護網

墨爾本的第二波疫情花了將近三個月才緩緩脫離險境,而澳洲的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是存在著州政府這樣的機制

舉例來說像維州爆發之後,其他州政府相繼封鎖所有來自維州的人進入,也就是90%病例集中在維州的墨爾本,就是個隨時會自爆的大熔爐,而如何控制大熔爐? 就由維州政府自己想辦法

反觀台灣因為交通過於方便,西部各大城市也都靠著西濱的交通網來支撐,簡單來說就像是串聯的燈泡,當10顆燈泡都串在一起,只要剪斷其中一顆燈泡的電線,10顆燈泡圍繞著的台灣,將會陷入一片漆黑 (台灣缺電危機? 那是另一個故事XD )

台灣沒有如此獨立的行政制度可以強力管控邊境,實務上也無法割捨掉綿密的交通網絡。這就使得台灣可以被看作是一座超級大城市

越慢針對熱區進行超強力封鎖,將會讓整個台灣進入緊戒狀態


心理準備

餐飲業是澳洲很早就封閉、也很晚才開放的行業,在警戒級別之中,我記得在level 2,很早就將餐廳的內用取消了 (現在的台灣也正式的跟上了),封城更不用說,別說餐廳了,所有行也都得拉下鐵門。在最後開放餐廳內用時,稱得上是個澳洲的大新聞,大家都在歡呼

台灣餐飲業比澳洲蓬勃太多太多了,台灣人是時候該思考: 真正的最高級別封城,將會是沒有餐廳的生活,怎麼辦?

百業蕭條、相繼休業的狀態下,業者開店的房租、水電怎麼辦?


台灣人現在還在思考小孩停課之後,誰要在家顧? 卻還沒有意識到經濟真正停擺之後帶來的可怕衝擊,未來應該何時開放,何時解封? 這是一場緩慢而且煎熬的戰役...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