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10/22

跳家之後的感動! Sony a7 IV 發表會心得分享

我自己是由一個C家跳到S家的攝影玩家


從Canon 6D --- Canon 5D3 --- Sony A7M3 一路走來,今天想以這近幾次換機的角度,來看昨日A7M4(以下簡稱A74)的發布消息

當初為了跳家到A7M3,自己也知道犧牲掉了不少在C家已經習慣的優勢,如今有些不完美已經漸漸習慣,有些就算習慣了,過往的美好依然沉放在心底,不知道哪天有機會能在跳來Sony之後的新機子讓重新看見希望。

而A74的發布讓我看了真的十分的熱血啊! 某種程度來說,幾乎可以讓我在兩品牌的使用習慣之間,找到了一個更為完美的平衡點,以下列幾個我自己特別有心得的分享一下: 


1. 33MP畫素

大概從五年前,甚至十年前至今,3000萬畫素成為了一個很模糊的分界-- 定義高畫素相機與否。不管是當初的6D,到現在的EOS R6,穩定的維持兩千萬畫素左右的解析度一直被認為是合理的市場定位。

然而,Sony在2019年發表高達6100萬像素的A7R4之後,如今A74的出現也悄悄踏入了3000萬像素的世界。

多了36%的解析度,相當於A74的照片可經過1.36倍的放大裁切後,仍保有與A73同級的解析能力,這樣的解析度也不至於為目前的電腦配置帶來過大的壓力,是我很喜愛的升級!


2. 螢幕升級、菜單更新

這絕對是A73最大的痛點之一,關於LCD的顏色顯示之爛,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能釋懷(如果真的很關心曝光,只能以直方圖確認+眼睛看EVF電子觀景窗來確認 會好一些)

因此,這次LCD螢幕從92萬像素升級為104萬像素,其實也不是我真正在意的,而是螢幕顯示效果來說,評測看起來的確顯示效果好上不少,這會大大的增加在工作拍攝結束後快速與其他人溝通的效率! 




A73菜單設計沒什麼邏輯,類似功能可以放在完全不一樣的位置,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直被拿出來嫌棄的,菜單繼承了A7S3的優化版本不意外,如果連這個也不更新,才有真正在擠牙膏的感覺

相信優化後的的確會好上不少,但也是要實際試用過才知道




3. 影片與相片設定完全獨立

在A73的世界裡,能夠依照相片/影片需求分別設置的設定,只有自定義鍵、滾輪、以及方向鍵之類的,總之就是侷限於按鍵。

對於Fn鍵點進去的12個功能選擇,是必須共用設定的,因此這12個有些是專屬影片功能使用,例如: 錄影之下的PASM模式轉換,ISO AUTO最小速度則是拍照A模式才用的到的,錄影模式就會Gray Out,完全佔用了一格

那當初怎麼解決攝錄影轉換呢? 是以模式轉盤上的自定義模式1、2來儲存,但也因為另外設置非常複雜,我在日常反而越來越少使用1、2來自定義(畢竟如果1、2都給了工作模式使用,平常就不會想要改動他)



A74對於Fn選單完全獨立之外,整個系統設定也不會互相干擾,包括白平衡、曝光補償等等。其中,A73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照片風格(PP)

如果拍照模式下使用PP,會微幅影響到相片RAW檔的色彩,對於以後至進入軟體修圖的標準化流程工作者來說,任何會影響原本RAW色彩的改動,絕對是不樂見的

所以當你想要錄影時掛PP,拍照不要PP,在以前A73的世界裡,除了要錄影時進入設定好的自訂模式1、2,使用已載入好的PP之外,是沒有捷徑的。


A74更驚人的是,可以在機身內部儲存裡,記憶多個不同的設定檔,方便你在娛樂/星空/商攝/婚禮等等設定之中快速切換。 



 

4. 15 級動態範圍,色彩平衡性

沒太多驚喜,算意料之內,當初跳A73就是為了S家高品質的CMOS。

高感部分,評測說明可用ISO大約落在25600,A73約在51200,A74畫素提升,造成高感表現掉了一級,可接受範圍。

換了新的CMOS,顏色與自家A7S3、A1比較都只有minor shift,白平衡統一後就幾乎無差別


5. SD卡順序調換

沒錯從5D3換到A73,我心裡想: 誰會把插槽1做在靠把手底部,插槽2做在靠把手頂部啦!! 沒錯 就是A73悠~然後A74又把順序對調了,可能是工程是自己也受不了這個費匪夷所思的設計?



6. 手感與操作: 握感&翻轉螢幕

當時一堆要跳家來A73的攝影師,習慣原本手上的N家C家單反手感,再拿了拿當時的科技小怪物A73,都只能對SONY無反的手感搖頭嘆氣(儘管A73手感已經比當時前一代A72好了一大截)

在A7R4發表後,人們馬上看得出S家對於握感的改善,也因此A74這次採用類似A7R4、A1的設計,在電池艙的位置採用更接近塊狀(Chunky)的外型 


翻轉螢幕,在我使用6D的時代,可以說是我非常喜愛的功能,可以高低角度通吃,不用趴在地上也可以快速取得小動物的第一稱視角,如果在婚禮人擠人的場合,螢幕一翻開來俯拍也是超級方便。

如果不是單純為了雙卡槽需求,當初身為一個窮學生,是根本沒打算要從6D貼了快兩萬元升級到5D3的。

之後換到了A73是有Tilt Screen說好聽一點是有配備反轉螢幕沒錯啦,但是沒辦法側面翻開的翻轉螢幕等於是搔不到癢處阿!

這次A74提供了如A7S3一樣的側面翻開翻轉螢幕,就算不是,我也當作是致敬C家啦~真正解放了直幅俯仰構圖的所有可能性,讚!


總結


以上,主要都是針對個人主觀的想法,把A74一些特別有感觸的更新分享出來,有更多A74更新的功能,還有待各位到網路上的評測一一發掘了~


我想,得益於闊綽的有錢老大哥A1發表之後,A74在處理器、更快精準的對焦速度,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持,而且也持續地看見Sony在對焦方面穩定長足的成長。

N家與C家近幾年來在無反 領域快速的布局,也許多少讓Sony感到壓力,但多樣化的對焦、以及對焦穩定度等等領域,表現依然在大眾全幅機A7系列上有很好的發揮,握感、翻轉螢幕等外部主觀評價方面,也看得出Sony在努力改進中,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像未來拿到這台相機的樣子啦!


評測參考:

Gerald Undone

Jason Vong




 

2021/10/3

【2020澳打工作】肉廠工作介紹 - JBS Rockhampton Boning Room

繼前兩篇肉場工作心得後,我也想分享一下牛肉工廠的運作流程,尤其是在Boning Room裡的各種眉角。希望未來國境開放了,我們的心得能給前往澳洲大陸的新血們一些幫助!


牛肉工廠運作流程

牛肉廠在接收到遠道而來的牛兒之後,主要會經歷兩個主要流程,分別是屠宰室 (Slaughter floor)以及去骨室 (Boning Room),才會成為真正工廠製作出來的產品

 

Slaughter Floor (或也有人叫Kill Floor)的人員會負責將牛擊暈或是開槍爆頭,接著倒掛放血、取出內臟等等,最後放入低溫冷藏室一晚,工作環境並不像Boning Room需要低溫保冷,而且通常伴隨大量血液,一般人認為的血腥感,應該在這裡更容易體會到。這部分因為我們工作並不在此處,所以整體來說不是到非常了解。

 

Boning Room 主要是處理已經去皮、放血後的牛肉,依照產線的流程一一分解包裝,最後裝箱出貨

因為牛肉已經過放血及隔夜冷藏處理,所以到了Boning Room時的畫面也不血腥了


基本上在Boning Room裡面有三種職位:

 1. 剃骨手(Boner)把各大部位的肉分切下來,類似當兵拆槍的大部分解這樣,比起把肉切的漂漂亮亮,Boner更講求的是骨頭上殘留的肉,厲害的Boner可以用更少的刀數,更快的把骨肉分離,而且每根骨頭都是金光閃閃沒有殘留的肉塊在上頭

Boner的工作是把肉從吊掛的主體上初步分離

2. 接著由刀手(Slicer)把這些大部位的肉品,去除掉筋膜、多餘的油脂以及偶爾會看見的病灶,最後視公司訂單的不同需求,進行分切。好的刀手可以時時刻刻保持刀刃鋒利、講究每一塊肉的切肉角度和順序,這樣一來,別的Slicer要切五刀,而厲害的只需要三刀就完成,不僅工作上速度更快,而且反而不會越切越累

Slicer接手處理,依照訂單需求將不同部位精修

3. 最後由包裝(Packer)把精修好的肉,裝進符合規格的袋子中,再丟入符合規格的紙箱後,推到輸送帶上完成一輪奮戰。Packer的工作很多很雜,對於工作流程、做事的優先順序安排就更加講究了。這部分後續會做更多講解。

Packer的一天: 撕、包、丟、推 (撕包裝紙、包肉、丟進紙箱、推去產線)

 

主管(Superviser)

除了以上介紹的這幾個崗位,最重要的就是主管(Superviser)了,主管最重要的任務確保產品可以順利的產出、確保產線正常運行。俗話說: 好的主管帶你上天堂,在這裡也是一模一樣的!

 主管既然要負責產出正確的產品,他們會在每一次換牛之前沿著產線,挨家挨戶的告知現在要換甚麼樣的牛、做哪一種訂單、寫哪一個Code,而身為小螺絲釘之一的我們,就是確保把正確的產品做出來。

在我們廠,戴藍帽子的就是Supervisor


在步調超快又單一重複的工作環境裡,難免一個恍神就容易做錯 (寫成上一個產品的Code)。有一陣子,被釘了好幾次,甚至還有叫去後面罰站的,都是令人很印象深刻的經歷。有時候想想,回台灣之後,我們都有各自的專業領域,再也沒這個機會跟時間在產線體驗人生,憑著這股想法,整體來說也是很順利的度過了這段時光

另外,主管也掌握了我們的生殺大權: 排班表。因為每個桌子不可能難度一樣,對新人來說,勢必得先從簡單的開始學起。這時對老鳥來說,等於是有一陣子不能輪到他們去做簡單活。因此,在新人學了一張桌子的兩三週之後,就會開始感受到同事之間無形的壓力 (該換桌了吧),這時主管也會收到同事之間「委婉」的提醒。

如果新人的第一桌是最簡單的,通常的二桌就會偏難,很多新人在這一關也會過不去 (不管是心理層面的壓力或是身體上真的忙不過來),主管能否在安排班表方面調動得宜,也是決定了我們工作難易程度的重要指標。

 

品管(QA)大魔王

對於細節,主管幾乎可以說是不在意的,QA的任務就是確保產品是以「正確」的方式被生產出來的,至於怎麼樣叫做正確? 除了職前訓練在教室聽的那一堆作法、上工之後導師教導你的原則之外,剩下的,就要由你各位跟QA心靈相通了阿!

所謂「正確」的方式,通常不一定是高效的,或是合理的「正確」的方式往往只是試圖把整個工廠包裝成一個很聽話很乖巧的小寵物,供國外的大客戶們前來參觀XD

 

通常QA是戴著黃色帽子


因此,在每天勤勤勉勉的工作一個月,但是卻覺得速度似乎到達了一個極限時,會突然發現QA頭上的黃帽子,之所以不同於每個人頭上的白帽子,原來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提示!

從這一刻開竅之後,工作漸漸發展成兩種模式,第一種是讓自己輕鬆舒服,第二種則是每一塊肉都包裝得最工整最漂亮的那種

 

如果你好奇輕鬆舒服的工作模式是甚麼概念,我可以從幾個面向和各位分享:

·       新手用薄袋子在包肉時,不熟悉的話很容易包到空氣(鼓鼓的,被視為不好看),如果不是工作三年以上的老手,基本上或多或少還是會出這種小錯---正確來說,如果肉沒有貼合袋子,就必須重包,但如果放進箱子底部藏好,那就過關了

·       檢查肉,可以稍微放水一些

 

新手還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剛剛提到的第二個面向: 到底要如何檢查肉? 如果肉切的不合格、大條的血管沒切掉、有小缺陷沒切掉等等,必須要丟回刀手的桌上請他修整。這項任務,真的可以說是我在初期難以克服的困難之一

為甚麼呢? 想一下眼前的刀手多以長年穩定的工作簽來到工廠工作,如果不是從包裝晉升到刀手職的,勢必也在其他肉廠有過工作經驗,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刀手都至少做了兩三年以上、甚至爸爸哥哥姐姐都在工廠做的也有

他們對肉品的掌握度顯然比我們這些包裝菜雞熟練多了,一看到今天是跟菜雞我一起配合,刀手就輕鬆隨便切,因為我也檢查不出來XD 檢查不出來最大的問題在於看得肉還不夠多,沒辦法分辨眼前長這樣的肉,是牛本身長歪了(?),還是刀手漏切,第二個問題是,只要菜雞的速度上不來,「檢查」這檔事很容易被擺在一邊 (桌上的肉都沒時間包了,哪還給你慢慢檢查?)

此時QA過來一發現,不免招來一頓碎碎念,除了當家QA米歇爾會語帶髒字的不爽 (每天心情像拉霸機一樣 無從猜測)之外,大多數的QA也只是拍拍你的肩跟你說: 你加油

 

 

在肉廠的這段時間,從前面解釋的各個面向看起來,是一個也很需要好好釐清思緒、前期要大量的精神關注於工作的一種工作類型。排除掉身體方面的適應期,速度在快也需要兩個月左右方能上手。雖然在我們離職時的第四個月,只學到了兩至三桌的工作內容,但是透過每天長時間的重複練習,會漸漸習慣這樣的生活 (同時也開始麻木,工作的樂驅逐漸消失)

 

對比於我們回台灣坐在電腦前的工程師工作與媒體行銷行業,在這裡要好好地把一個最基層的工作做好,不單單是腦子要夠清楚,動作也要夠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