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10/22

跳家之後的感動! Sony a7 IV 發表會心得分享

我自己是由一個C家跳到S家的攝影玩家


從Canon 6D --- Canon 5D3 --- Sony A7M3 一路走來,今天想以這近幾次換機的角度,來看昨日A7M4(以下簡稱A74)的發布消息

當初為了跳家到A7M3,自己也知道犧牲掉了不少在C家已經習慣的優勢,如今有些不完美已經漸漸習慣,有些就算習慣了,過往的美好依然沉放在心底,不知道哪天有機會能在跳來Sony之後的新機子讓重新看見希望。

而A74的發布讓我看了真的十分的熱血啊! 某種程度來說,幾乎可以讓我在兩品牌的使用習慣之間,找到了一個更為完美的平衡點,以下列幾個我自己特別有心得的分享一下: 


1. 33MP畫素

大概從五年前,甚至十年前至今,3000萬畫素成為了一個很模糊的分界-- 定義高畫素相機與否。不管是當初的6D,到現在的EOS R6,穩定的維持兩千萬畫素左右的解析度一直被認為是合理的市場定位。

然而,Sony在2019年發表高達6100萬像素的A7R4之後,如今A74的出現也悄悄踏入了3000萬像素的世界。

多了36%的解析度,相當於A74的照片可經過1.36倍的放大裁切後,仍保有與A73同級的解析能力,這樣的解析度也不至於為目前的電腦配置帶來過大的壓力,是我很喜愛的升級!


2. 螢幕升級、菜單更新

這絕對是A73最大的痛點之一,關於LCD的顏色顯示之爛,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能釋懷(如果真的很關心曝光,只能以直方圖確認+眼睛看EVF電子觀景窗來確認 會好一些)

因此,這次LCD螢幕從92萬像素升級為104萬像素,其實也不是我真正在意的,而是螢幕顯示效果來說,評測看起來的確顯示效果好上不少,這會大大的增加在工作拍攝結束後快速與其他人溝通的效率! 




A73菜單設計沒什麼邏輯,類似功能可以放在完全不一樣的位置,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直被拿出來嫌棄的,菜單繼承了A7S3的優化版本不意外,如果連這個也不更新,才有真正在擠牙膏的感覺

相信優化後的的確會好上不少,但也是要實際試用過才知道




3. 影片與相片設定完全獨立

在A73的世界裡,能夠依照相片/影片需求分別設置的設定,只有自定義鍵、滾輪、以及方向鍵之類的,總之就是侷限於按鍵。

對於Fn鍵點進去的12個功能選擇,是必須共用設定的,因此這12個有些是專屬影片功能使用,例如: 錄影之下的PASM模式轉換,ISO AUTO最小速度則是拍照A模式才用的到的,錄影模式就會Gray Out,完全佔用了一格

那當初怎麼解決攝錄影轉換呢? 是以模式轉盤上的自定義模式1、2來儲存,但也因為另外設置非常複雜,我在日常反而越來越少使用1、2來自定義(畢竟如果1、2都給了工作模式使用,平常就不會想要改動他)



A74對於Fn選單完全獨立之外,整個系統設定也不會互相干擾,包括白平衡、曝光補償等等。其中,A73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照片風格(PP)

如果拍照模式下使用PP,會微幅影響到相片RAW檔的色彩,對於以後至進入軟體修圖的標準化流程工作者來說,任何會影響原本RAW色彩的改動,絕對是不樂見的

所以當你想要錄影時掛PP,拍照不要PP,在以前A73的世界裡,除了要錄影時進入設定好的自訂模式1、2,使用已載入好的PP之外,是沒有捷徑的。


A74更驚人的是,可以在機身內部儲存裡,記憶多個不同的設定檔,方便你在娛樂/星空/商攝/婚禮等等設定之中快速切換。 



 

4. 15 級動態範圍,色彩平衡性

沒太多驚喜,算意料之內,當初跳A73就是為了S家高品質的CMOS。

高感部分,評測說明可用ISO大約落在25600,A73約在51200,A74畫素提升,造成高感表現掉了一級,可接受範圍。

換了新的CMOS,顏色與自家A7S3、A1比較都只有minor shift,白平衡統一後就幾乎無差別


5. SD卡順序調換

沒錯從5D3換到A73,我心裡想: 誰會把插槽1做在靠把手底部,插槽2做在靠把手頂部啦!! 沒錯 就是A73悠~然後A74又把順序對調了,可能是工程是自己也受不了這個費匪夷所思的設計?



6. 手感與操作: 握感&翻轉螢幕

當時一堆要跳家來A73的攝影師,習慣原本手上的N家C家單反手感,再拿了拿當時的科技小怪物A73,都只能對SONY無反的手感搖頭嘆氣(儘管A73手感已經比當時前一代A72好了一大截)

在A7R4發表後,人們馬上看得出S家對於握感的改善,也因此A74這次採用類似A7R4、A1的設計,在電池艙的位置採用更接近塊狀(Chunky)的外型 


翻轉螢幕,在我使用6D的時代,可以說是我非常喜愛的功能,可以高低角度通吃,不用趴在地上也可以快速取得小動物的第一稱視角,如果在婚禮人擠人的場合,螢幕一翻開來俯拍也是超級方便。

如果不是單純為了雙卡槽需求,當初身為一個窮學生,是根本沒打算要從6D貼了快兩萬元升級到5D3的。

之後換到了A73是有Tilt Screen說好聽一點是有配備反轉螢幕沒錯啦,但是沒辦法側面翻開的翻轉螢幕等於是搔不到癢處阿!

這次A74提供了如A7S3一樣的側面翻開翻轉螢幕,就算不是,我也當作是致敬C家啦~真正解放了直幅俯仰構圖的所有可能性,讚!


總結


以上,主要都是針對個人主觀的想法,把A74一些特別有感觸的更新分享出來,有更多A74更新的功能,還有待各位到網路上的評測一一發掘了~


我想,得益於闊綽的有錢老大哥A1發表之後,A74在處理器、更快精準的對焦速度,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持,而且也持續地看見Sony在對焦方面穩定長足的成長。

N家與C家近幾年來在無反 領域快速的布局,也許多少讓Sony感到壓力,但多樣化的對焦、以及對焦穩定度等等領域,表現依然在大眾全幅機A7系列上有很好的發揮,握感、翻轉螢幕等外部主觀評價方面,也看得出Sony在努力改進中,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像未來拿到這台相機的樣子啦!


評測參考:

Gerald Undone

Jason Vong




 

2021/10/3

【2020澳打工作】肉廠工作介紹 - JBS Rockhampton Boning Room

繼前兩篇肉場工作心得後,我也想分享一下牛肉工廠的運作流程,尤其是在Boning Room裡的各種眉角。希望未來國境開放了,我們的心得能給前往澳洲大陸的新血們一些幫助!


牛肉工廠運作流程

牛肉廠在接收到遠道而來的牛兒之後,主要會經歷兩個主要流程,分別是屠宰室 (Slaughter floor)以及去骨室 (Boning Room),才會成為真正工廠製作出來的產品

 

Slaughter Floor (或也有人叫Kill Floor)的人員會負責將牛擊暈或是開槍爆頭,接著倒掛放血、取出內臟等等,最後放入低溫冷藏室一晚,工作環境並不像Boning Room需要低溫保冷,而且通常伴隨大量血液,一般人認為的血腥感,應該在這裡更容易體會到。這部分因為我們工作並不在此處,所以整體來說不是到非常了解。

 

Boning Room 主要是處理已經去皮、放血後的牛肉,依照產線的流程一一分解包裝,最後裝箱出貨

因為牛肉已經過放血及隔夜冷藏處理,所以到了Boning Room時的畫面也不血腥了


基本上在Boning Room裡面有三種職位:

 1. 剃骨手(Boner)把各大部位的肉分切下來,類似當兵拆槍的大部分解這樣,比起把肉切的漂漂亮亮,Boner更講求的是骨頭上殘留的肉,厲害的Boner可以用更少的刀數,更快的把骨肉分離,而且每根骨頭都是金光閃閃沒有殘留的肉塊在上頭

Boner的工作是把肉從吊掛的主體上初步分離

2. 接著由刀手(Slicer)把這些大部位的肉品,去除掉筋膜、多餘的油脂以及偶爾會看見的病灶,最後視公司訂單的不同需求,進行分切。好的刀手可以時時刻刻保持刀刃鋒利、講究每一塊肉的切肉角度和順序,這樣一來,別的Slicer要切五刀,而厲害的只需要三刀就完成,不僅工作上速度更快,而且反而不會越切越累

Slicer接手處理,依照訂單需求將不同部位精修

3. 最後由包裝(Packer)把精修好的肉,裝進符合規格的袋子中,再丟入符合規格的紙箱後,推到輸送帶上完成一輪奮戰。Packer的工作很多很雜,對於工作流程、做事的優先順序安排就更加講究了。這部分後續會做更多講解。

Packer的一天: 撕、包、丟、推 (撕包裝紙、包肉、丟進紙箱、推去產線)

 

主管(Superviser)

除了以上介紹的這幾個崗位,最重要的就是主管(Superviser)了,主管最重要的任務確保產品可以順利的產出、確保產線正常運行。俗話說: 好的主管帶你上天堂,在這裡也是一模一樣的!

 主管既然要負責產出正確的產品,他們會在每一次換牛之前沿著產線,挨家挨戶的告知現在要換甚麼樣的牛、做哪一種訂單、寫哪一個Code,而身為小螺絲釘之一的我們,就是確保把正確的產品做出來。

在我們廠,戴藍帽子的就是Supervisor


在步調超快又單一重複的工作環境裡,難免一個恍神就容易做錯 (寫成上一個產品的Code)。有一陣子,被釘了好幾次,甚至還有叫去後面罰站的,都是令人很印象深刻的經歷。有時候想想,回台灣之後,我們都有各自的專業領域,再也沒這個機會跟時間在產線體驗人生,憑著這股想法,整體來說也是很順利的度過了這段時光

另外,主管也掌握了我們的生殺大權: 排班表。因為每個桌子不可能難度一樣,對新人來說,勢必得先從簡單的開始學起。這時對老鳥來說,等於是有一陣子不能輪到他們去做簡單活。因此,在新人學了一張桌子的兩三週之後,就會開始感受到同事之間無形的壓力 (該換桌了吧),這時主管也會收到同事之間「委婉」的提醒。

如果新人的第一桌是最簡單的,通常的二桌就會偏難,很多新人在這一關也會過不去 (不管是心理層面的壓力或是身體上真的忙不過來),主管能否在安排班表方面調動得宜,也是決定了我們工作難易程度的重要指標。

 

品管(QA)大魔王

對於細節,主管幾乎可以說是不在意的,QA的任務就是確保產品是以「正確」的方式被生產出來的,至於怎麼樣叫做正確? 除了職前訓練在教室聽的那一堆作法、上工之後導師教導你的原則之外,剩下的,就要由你各位跟QA心靈相通了阿!

所謂「正確」的方式,通常不一定是高效的,或是合理的「正確」的方式往往只是試圖把整個工廠包裝成一個很聽話很乖巧的小寵物,供國外的大客戶們前來參觀XD

 

通常QA是戴著黃色帽子


因此,在每天勤勤勉勉的工作一個月,但是卻覺得速度似乎到達了一個極限時,會突然發現QA頭上的黃帽子,之所以不同於每個人頭上的白帽子,原來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提示!

從這一刻開竅之後,工作漸漸發展成兩種模式,第一種是讓自己輕鬆舒服,第二種則是每一塊肉都包裝得最工整最漂亮的那種

 

如果你好奇輕鬆舒服的工作模式是甚麼概念,我可以從幾個面向和各位分享:

·       新手用薄袋子在包肉時,不熟悉的話很容易包到空氣(鼓鼓的,被視為不好看),如果不是工作三年以上的老手,基本上或多或少還是會出這種小錯---正確來說,如果肉沒有貼合袋子,就必須重包,但如果放進箱子底部藏好,那就過關了

·       檢查肉,可以稍微放水一些

 

新手還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剛剛提到的第二個面向: 到底要如何檢查肉? 如果肉切的不合格、大條的血管沒切掉、有小缺陷沒切掉等等,必須要丟回刀手的桌上請他修整。這項任務,真的可以說是我在初期難以克服的困難之一

為甚麼呢? 想一下眼前的刀手多以長年穩定的工作簽來到工廠工作,如果不是從包裝晉升到刀手職的,勢必也在其他肉廠有過工作經驗,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刀手都至少做了兩三年以上、甚至爸爸哥哥姐姐都在工廠做的也有

他們對肉品的掌握度顯然比我們這些包裝菜雞熟練多了,一看到今天是跟菜雞我一起配合,刀手就輕鬆隨便切,因為我也檢查不出來XD 檢查不出來最大的問題在於看得肉還不夠多,沒辦法分辨眼前長這樣的肉,是牛本身長歪了(?),還是刀手漏切,第二個問題是,只要菜雞的速度上不來,「檢查」這檔事很容易被擺在一邊 (桌上的肉都沒時間包了,哪還給你慢慢檢查?)

此時QA過來一發現,不免招來一頓碎碎念,除了當家QA米歇爾會語帶髒字的不爽 (每天心情像拉霸機一樣 無從猜測)之外,大多數的QA也只是拍拍你的肩跟你說: 你加油

 

 

在肉廠的這段時間,從前面解釋的各個面向看起來,是一個也很需要好好釐清思緒、前期要大量的精神關注於工作的一種工作類型。排除掉身體方面的適應期,速度在快也需要兩個月左右方能上手。雖然在我們離職時的第四個月,只學到了兩至三桌的工作內容,但是透過每天長時間的重複練習,會漸漸習慣這樣的生活 (同時也開始麻木,工作的樂驅逐漸消失)

 

對比於我們回台灣坐在電腦前的工程師工作與媒體行銷行業,在這裡要好好地把一個最基層的工作做好,不單單是腦子要夠清楚,動作也要夠快!

 



2021/9/3

【2020澳打工作】肉廠工作心得 - JBS Rockhampton (下)

經歷了剛開工的震撼教育,為了不要被同事們白眼動作太慢,拚了命也要跟上產線的速度 (嚴重的話還會故意欺負你,等著看你進度落後)

當然,有一部分也是想為了證明自己啦! 在台灣都坐辦公室,那勞動力現場的工作有什麼困難?


漸入佳境

Learner一開始一定是從最簡單的桌學起,我是學Topside,這個部位是牛後大腿,只有一種產品需要包裝 (隔壁桌silver side一個人通常同時有7種產品要包),就算Topside要去皮 (Skin off),這時候也只是把皮和肉分開裝成兩個產品,即使如此,大概前三周都是忙到不行的,甚至時不時就需要只有兩人的機動組前來協助

在這個階段就會開始體悟到: 任何一點拖泥帶水的動作,累積下來都會把工作速度拖垮,老手用正確的流程包完一顆可以跟你聊天,而你總是想要找一些偷吃步想加快速度,卻總是忙到焦頭爛額

當然熱情的老手會教一些快到令人目瞪口呆的訣竅,例如一般人撕塑膠袋,是先把貼在捲筒上的末端找出來並且撕下,想辦法搓一搓袋口,雙手再伸進去撐開

而老手都可以在每一次撕下塑膠袋之後,留一小段懸空不讓袋口黏回去捲筒上,好讓每一次的撕袋動作都可以從一模一樣的位置下手

再搭配著把塑膠袋的下緣「黏」在讓肉上,用肉本身的濕黏把袋口搓開,讓開袋的速度可以更快更穩定,這些細微的操作常瞬間讓我們頓悟: 啊! 原來在這裡做了這麼久的人,是可以多麼熟練的在做這些事!


換牛

趕上產線的速度,還不足以證明你是個出色的「包裝師」,甚至沒有辦法說服主管讓你從這一桌畢業,最大的難題之一是: 換牛

換牛的訊號,每一天一定會遇到個幾次,因為工廠不可能整天只處理同一種牛,不同牛種需要各相對應的切法、袋子、箱子以及產品Code

在換牛前,主管會告訴你現在要換成哪一個Code,這時需要把所有其他的交辦事項 (相對應的切法、袋子、箱子) 也切換成符合下一批牛的規格。通常會有三頭牛左右的空檔讓我們完成所有的事情

在這這三頭牛的時間,必須要把前一組都包好、推上輸送帶,才有空間用新的箱子迎接下一批牛,這時候原本已經剛剛好趕上產線速度的新手,就很容易兵荒馬亂了起來

用說的當然很簡單,但是難就難在新手很容易在速度稍慢一點的時候桌上會開始堆肉,肉一多,等到換牛就會幾乎分不清楚哪一個是舊的還沒包完,哪一個是新的。遇到機車一點的刀手,就是瘋狂切瘋狂丟肉在我們桌上,邊角肉跟產品肉全都混在一起,等到我們跑去倉庫拿好新的塑膠袋回來,準備趕工的時候,已經崩潰炸裂了

這時有一個邏輯處理很強的腦袋 + 跟得上腦袋的手腳,是基本中的基本,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所有桌上的舊牛、新牛跟「邊角肉垃圾堆」進行分類,第一個好處是,桌面可以清出一塊空地,讓自己專心地在此衝包肉速度;第二個好處則是有空來幫忙的機動組也比較容易接手幫忙 XD

這時候情緒一定會有 (特別是針對那些機車的刀手),但只能告訴自己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學習如何化解這些危機,別人可以的,我為甚麼做不到呢?

換牛code要牢記,剛開始Supervisor經過時還會抽考 XD

看這個潦草的筆跡,就知道產線的速度有多逼人


產線故障

最可怕的莫過於此,這也可以說是新手步入老手階段的過程裡最為困難的一課,即使把所學的兩張桌都做得很熟練,遇到產線故障,真的只能全廠一起哀號

公司的機械基本上都很安全,但JBS Rockhampton是比較老舊的廠,所以一整條產線只要有個地方接觸不良、或甚至切牛的速度大於輸送帶的速度,就很容易讓運輸系統停掉。根據經驗法則,只要當天的牛特別大,推出去的包裝箱數就會變多,但貼標籤部門的速度受限於機器速度,沒辦法變快,當排隊等貼標籤的箱子太多,系統就會讓整條運輸帶停下來

這時切牛的流水線並不會跟著停…因此身為包裝,就必須把刀手持續切的肉繼續包裝、裝箱,想辦法塞進停滯中的運輸帶上,產線末端的包裝就會非常可憐,因為運輸帶早就沒有空隙可以讓他把產品推出去了

如果輸送帶停機的更頻繁、時間更久,包裝就算速度再快,也只能把包好的肉堆在桌上,空間已經不大的工作桌,漸漸的會被這群可怕的肉填滿,有時甚至擠到肉會滑落到地上,陷入這種絕望與疲於奔命之後,我們會花更多時間查看輸送帶是不是有空隙,但也無濟於事

此時心態上的調整就變得很重要,必須不斷說服自己: 這不是我的問題,我盡力做好工作就好…

當產線故障,真的會對公司的恨意越來越深 XD


小結

在牛肉工廠工作的這四個月期間,完全可以體會甚麼是「最忙碌、可取代性最高,薪水…卻最低」的基層勞工感受,而針對每天重複性的工作內容,學習曲線可以在短期內大幅提升,而在工作開始後的兩三個月便逐漸看見工作的天花板,不管再怎麼樣努力,提升的空間也有限

這時就會開始思考每天如何聊八卦打發時間、或也可能發現人生越來越沒目標…為了終結這個可怕的循環,外加上高度勞動超過體力負荷,我們在四個月之後便離開了JBS,試圖開始新的人生…

高強度的勞力工作 (每天包700份2kg~10kg的牛肉),真的會累到失智


也免不了手上一堆傷疤



下一篇我們想分享牛肉工廠的運作流程,畢竟進入產線工作,也是我們在台灣沒有機會體驗到的,需要好好被記錄下來!




2021/7/11

【2020澳打工作】肉廠工作心得 - JBS Rockhampton (上)

關於澳洲打工要做甚麼工作,肉廠相對來說算是不錯的選擇,在薪水和工作時數通常都比農場還要來的穩定

幾個擔心的點不外乎是拿刀危險、Q fever疫苗危險等等。拿刀的部分,雖然刀真的非常非常的利,但工廠在長久的改善與規畫之下,廠內所設計的工作動線可以保有勞工一定的安全性,防護裝備也會穿戴完整,當然,也可以選擇從事風險(和薪水)比較少的包裝工作

至於防止透過動物血液傳染類似流感病症的疫苗: Q針,通常在豬牛羊廠都是必備的,當然疫苗施打畢竟都有風險,但我在上工之前查網路上的資料來說,出事機率真的非常的低

JBS隸屬澳洲最大的肉品集團,在Rockhampton的廠區是單純的牛肉屠宰與加工,一隻隻活牛牛被送進來,支解成各種部位後再離開這裡。


1. JBS在Rockhampton這個廠沒有配合的仲介

應徵或有任何問題都是直接找HR,所以就是一份純白的工,所有流程跟福利都照規定走,不怕被坑。廠內也有一些台灣人跟一定數量的中國人,語言相通都會互相照顧,其他還有巴西、菲律賓人佔大宗,還有少量緬甸、阿富汗、澳洲與韓國人

我們就是在SEEK上投履歷而拿到這份工作的


2. 從面試到上工可能需要等

因為是純白工,所以公司規定依定要打Q針,從我們去面試算第一天到工廠,大概花了兩個禮拜測試Q針過敏、注射、等Q針生效,才參加Induction後開工。前前後後大約有將近兩周的空窗期。

打Q針之前還會安排過敏反應的檢查


3. 完整教育訓練:

我們覺得JBS的新生訓練做的很完整,一整天6小時的英語聽力測驗,講解集團公司、食安、工傷等等。他們的觀念在於,寧可花人力與時間把你教好,也不希望你闖禍或受傷反而降低公司的產能。等到順利開始工作,上線的第一周(首四日),也會有導師協助讓你進入狀況

等正式進生產線時,也有老師帶著我們完整走過一圈,了解不同的機台、輸送帶各自的功能等,再來就是直接上戰場了! 新人學第一、二桌的時候(不同部位的包裝,我們會稱為”不同桌”),都會另外指派一個老鳥陪你包,一來新人壓力不會那麼大,可以好好學習,二來也不會影響產線的速度。

整天的英語測驗不是開玩笑的,中間好幾段其實我們已經fade out

排班的方式分成Roast 1, 3, 5,每天兩組來上班,另一組休假,每六周是一次排班的循環


剛開工的震撼教育

早上一進到Boning Room,和主管確認好一整天工作的崗位之後,要進去隔壁的倉庫拿取對應大小的包裝袋,對應不同的牛肉部位和產品別,所需要的袋子種類也不太一樣


第一大類是真空袋,袋子厚實,包裝好之後會送去真空部門進行真空。

真空後的肉肉們


第二大類是薄袋,袋子比較薄而且帶微微的靜電,若使用這類的袋子就會直接裝箱送出工廠,不會經過真空

第三大類是裝邊角肉(Trim)的藍色大塑膠袋,它是用來裝精修時切下來的小塊雜肉,大塑膠袋會直接套在箱子內,裝滿一箱之後封箱送出工廠

在後來的工作裡,碰巧看到一樣的裝Trim的箱子,滿滿的回憶湧現啊!


除了拿袋子之外,補充今天要包的這個產品所需要裝箱的箱子,也是我們包裝負責,箱子會由一條輸送帶從倉庫送進Boning Room,一定會遇到的狀況是,不同崗位的人使用同款箱子,這時候老鳥就會用權力跟你搶箱子去用…


這時的產線理當已經開始工作了,但第一頭牛會從流水線的前段,按照站別慢慢被刀手支解,這時對於包裝來說,不是站著看刀手們表演切肉,而是要把握這個時間差確認好今天的訂單號碼Code


包裝需要在每個箱子旁用奇異筆寫下對應產品的Code,對應不同的客戶都有不同的Code,有些的變化非常大(可能有三四種要轉換),有些肉長年下來都使用固定的Code


新手光是在這關,要拿正確的袋子、拿正確的箱子、確認Code這三大魔王夾攻之下幾乎是有一周以上的陣痛期


第一天的小確幸就是被主管帶離產線去拍識別證需要的照片,然後提早下班

為了確保食安與工安,員工都要換上制服,並帶安全帽和耳塞,但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,就是不能帶手套... 所以提醒各位在料理肉之前,還是稍微用水洗下比較安心 XD


下一篇我們會跟大家分享更多工作心得,敬請期待!

 

更多日記和照片↓  

2021/5/22

【2020澳洲疫情分析】借鏡澳洲,台灣在疫情爆發後的未來?

2020年,經歷了一年的澳洲打工,在2021年初我們安全而且順利地飛回來台灣了,辛苦的機組人員載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子來來去去,但最終仍然擋不住病毒的入侵

要守住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,在2020年的澳洲就是如此,儘管澳洲有著與其他四大洲與世隔絕的優勢,在鎖國政策方面,初期當然沒有台灣迅速

但到了後疫情時代,還是展現出堅強的防衛決心,就連更安全的友邦紐西蘭,也才在2021年4月開放免隔離旅行,許多在澳工作的紐西蘭人才得以回到自己的故鄉


2021年的台灣,情況其實並沒有比去年的澳洲好上多少,因為疫苗施打普及率太低了,在疫苗方面的防禦力,幾乎可看作是0


而關於口罩和全民防疫的普及率,澳洲在口罩方面,因為不是口罩製造國,在第一波疫情 (2020/03~04) 爆發時,全國的政策都非常的亂,甚至政府發出公告: 人民沒感冒症狀不要亂戴口罩 (怕大家要是真的恐慌起來,還真的買不到),在第二波疫情 (2020/06~09) 爆發時,政府開始宣傳口罩有效阻止病毒傳播

澳洲人民是很聽話的,疫情熱區的政府下令必須戴口罩後,大多數人都是遵守的,即使我們當時位於非疫區的昆州 (和疫區相比病例數差了50倍以上),只要政府宣布防疫升級,大家還是乖乖地戴,當然,解封之後回歸正常,就幾乎沒人再戴了

我想表示的是,就算澳洲人是被政府 "逼著" 戴口罩,以結果論來說,防禦力可能也跟台灣差不多了



澳洲防疫的最大特色是: 澳洲封城快速、果決

以我們所處的昆州為例,只要某地區一天出現了幾起病例,就算都知道病例來源 (例如某家飯店的服務生以及員工感染),也是立刻強力封城三天,意思就是禁足,待在家不准出門

封城的好處就是,很多還在潛伏期的病例,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出現症狀而通報送醫,但因為在封城期間,這些隱藏的未爆彈不會在路上走動

好處很快地就顯現出來 --- 即使封城短短幾天,病例數馬上停止上升,而且這陣子的病例就像我剛剛提到的: 是那些潛伏期的患者就醫 

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2103290145.aspx
來源: 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2103290145.aspx



封城的難處就在於: 初期的成本和損耗太大了...民眾、商家都還沒適應好如何轉換生存模式,換來的就是政府承受大量的輿論壓力

但是一旦這樣的封城模式經歷幾次之後,大家也漸漸習慣,只要政府一個口令,大家一個動作


台灣現在就是處在一個非常猶豫的狀態,這就像是當你跌倒了,一瓶雙氧水擺在你旁邊,你知道雙氧水擦下去是痛到不行,但它是一劑強心針,可惜在擦雙氧水之前,總是會猶豫著: 我可不可以等他自己復原?


你問澳洲為何可以很果斷的執行封城呢? 

因為他們痛過了

當每天的病例數呈現指數型上升,就算已經禁止餐廳內用,不准大型聚會了,病例數仍然居高不下,他們就會不得不眼睛一閉,拿起雙氧水,用力地給他擦下去


實名制是基本中的基本


幾乎所有室內空間都會標明: 符合社交距離的可容納人數
這張照片可以看出疫情時而嚴重時而緩和


台灣的危機: 人口密度

當台灣人火烈地討論著台北如果封城了,經濟會損失多少的時候,澳洲在去年第二波疫情 (2020/06~09) 爆發時,墨爾本是最主要的疫情熱點,每天新增病例有超過90%都來自於墨爾本

澳洲第二大城市的墨爾本位於600萬人口的維多利亞州。墨爾本集中了該州大多數的人口,高達507萬,是台北市250萬的2倍

如果我們談的是雙北,那雙北市總共650萬的人口是略高於墨爾本,但我想還是很值得拿來互相比較與借鏡一番

維州7~10月的第二波大爆發


第二波的爆發直到趨緩控制,前前後後長達三個月,其中時間軸如下: 

澳洲去年疫情爆發之時間軸
20-06-20 確診27 (維多利亞州加強管制)
30-06-20 確診67 (維州10個區域封城)
04-07-20 確診107 (維州12個區域封城)
07-07-20 確診169 (維州都會區大封城)
02-08-20 確診641 (維州宣布災難狀態)
05-08-20 確診715 (高峰 接著逐漸控制)
13-09-20 確診44 (慢慢解除封城措施)
28-09-20 確診4 (回到個位數)
來源:https://deborahalupton.medium.com/timeline-of-covid-19-in-australia-1f7df6ca5f23

漸進式的封城策略,以及警戒級數慢慢拉至 "全維多利亞州封城" 等級,大約耗時一個月左右,這一個月以來的確診人數,是緩慢而持續成長至單日新增500例以上

台灣的病例成長數,從5/14的34例,隔一天的5/15就暴增至185例,而且再也沒有下降過
搭配著連封城禁足這樣的策略都沒有的狀況之下,人口密度是墨爾本18倍的台北市,會不會成長至單日500例以上?

單日500例,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,是什麼時候達到的問題了



禁足一個月 這次是玩真的

墨爾本在平均每天新增100例以上之後,在191例的七月初開始了level 2 lockdown,因為效果有限,所以才在一個月後的8/2,進行全面封城禁足

封城的嚴厲程度包括夜間宵禁,出外只能是因為運動、遛狗、採買,且不得超過一個小時,並且所有活動限制於離家方圓五公里以內


如此強力的封城措施,在執行了一個月之後,降低了80%以上的新增病例數量,才開始慢慢滾動式解除封城措施,但並不是讓商店回復營業哦! 是舉凡像是: 離家活動範圍增加、取消宵禁、出門活動時間增加這種看似安撫民心的解封措施,實質上店家無法開業的影響依然持續了兩個月左右才得以解除!

全面封城之後,約一周後開始出現效果,新增病例數持續且明顯的下降


澳洲的州政府防護網

墨爾本的第二波疫情花了將近三個月才緩緩脫離險境,而澳洲的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是存在著州政府這樣的機制

舉例來說像維州爆發之後,其他州政府相繼封鎖所有來自維州的人進入,也就是90%病例集中在維州的墨爾本,就是個隨時會自爆的大熔爐,而如何控制大熔爐? 就由維州政府自己想辦法

反觀台灣因為交通過於方便,西部各大城市也都靠著西濱的交通網來支撐,簡單來說就像是串聯的燈泡,當10顆燈泡都串在一起,只要剪斷其中一顆燈泡的電線,10顆燈泡圍繞著的台灣,將會陷入一片漆黑 (台灣缺電危機? 那是另一個故事XD )

台灣沒有如此獨立的行政制度可以強力管控邊境,實務上也無法割捨掉綿密的交通網絡。這就使得台灣可以被看作是一座超級大城市

越慢針對熱區進行超強力封鎖,將會讓整個台灣進入緊戒狀態


心理準備

餐飲業是澳洲很早就封閉、也很晚才開放的行業,在警戒級別之中,我記得在level 2,很早就將餐廳的內用取消了 (現在的台灣也正式的跟上了),封城更不用說,別說餐廳了,所有行也都得拉下鐵門。在最後開放餐廳內用時,稱得上是個澳洲的大新聞,大家都在歡呼

台灣餐飲業比澳洲蓬勃太多太多了,台灣人是時候該思考: 真正的最高級別封城,將會是沒有餐廳的生活,怎麼辦?

百業蕭條、相繼休業的狀態下,業者開店的房租、水電怎麼辦?


台灣人現在還在思考小孩停課之後,誰要在家顧? 卻還沒有意識到經濟真正停擺之後帶來的可怕衝擊,未來應該何時開放,何時解封? 這是一場緩慢而且煎熬的戰役...


2021/4/5

【2020澳打工作】疫情起飛時期的求職血淚史

2020325日,因為疫情的關係,語言學校不得不臨時喊卡,轉為線上課程,而幸運的是,那也是我們上課的最後一周。於是,我們的求職之路算是意外的提早開始了,找一個好地方蹲著是很重要的,我們待在了華人區Sunnybank,但致力於離開華人區工作

宣布停課的時候,學校召集大家在大廳集合

原先我們想在布里斯本City做服務業類型的工作,但隨著疫情變的嚴重,City幾乎整個關閉,完全沒有工作,昆士蘭州的邊界也開始封鎖(只出不進),跨洲找工作變成一種賭注(誰知道去到另一州,能不能順利找到工作?)

連餐廳都不能內用,市區哪裡還缺人手?

最後我們改變策略,把搜尋範圍放大到整個昆州,也因此我們提早把小藍車車牽回家,畢竟決定要離開City找工作,沒有車就等於沒有雙腿

找工作的計畫啟動後,我們深知採草莓等計件工作對都市小孩來說很不利,又容易遇到新包詐騙事件,所以一心就是往蔬菜廠或肉廠開發,還記得當時用了幾種不同的方式

 

找工作的四大方法


1. 在人力銀行網站Seek到處投履歷

Indeed以及Seek是我們最常用的兩大網站,其中又以Seek資源多一些,有些要注意的事:

- 這種正式工作網站,幾乎都是Fulltime,有些雇主不希望你是臨時簽證

 - 工廠或是倉庫工作通常希望你有叉車執照(forklift license)

- 搜尋的關鍵字也很重要,如果只是照自己想像的名稱搜尋,可能有些職缺會找不到,可以先對職缺Title的用字遣詞做點功課,再進行搜尋

總之,是在一個很大的搜尋範圍之內找到符合自身條件的集合。


在Seek找工作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有效

2. 去Coles或Woolworth一排一排的貨架上面翻

看哪些產品的工廠在昆州就記下來,回家打電話或寄信聯絡,這方法也是看網路上別人介紹就有樣學樣的XD 

我們當時翻找的成果,大多工廠都在新州和維州…遇到真的符合條件的,就直接電話打過去了 ! 在疫情起飛的當時,我們問過幾家,都是回應現在沒有職缺或是請我們email履歷過去,後續都沒有回音


我們真的一排一排貨架去找工廠地址


3. 跟認識且信任的朋友打聽工廠或仲介

澳洲只要是合法經營的仲介,基本上都是和雇主抽取傭金,或頂多就是在時薪裡面抽成,因此並不會有一些例如要強迫綁住宿、成交後收取一筆錢…等等奇怪的要求

仲介也都會有官方網站,甚至直接去拜訪辦公室,盡可能請他們現場幫忙媒合(以免回家又是無聲卡),但當時疫情關係,辦公室全都關門了,只能透過線上聯絡

較著名的澳商亞吉,職缺以農業為主(https://www.agrilabour.com.au/candidates/current-positions/),APG也有一些基礎勞動力的職缺,但當時投了官網沒下文


我們當時的經驗,投履歷到仲介,都沒有下文


3. 直接開車去掃廠一波

這算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,如果是在產季期間,應該都會有不錯的效果

第一種手法是去農業大鎮,找好當地的幾家工廠之後就前往掃廠,路上有任何看起來像工廠的也都可以進去問

第二種是朋友跟我建議的,用Google地圖地毯式搜索看起來像工業區的區域,就開車過去投履歷,他過去也成功地靠這方法找到工作


首次找工作心得

其中對我們打擊最大的,是去Gatton掃廠那天,要不是門上寫大大的not hiring,不然就是在電話中直接拒絕你進入辦公室,原本可以好好面對面遞履歷的機會都消失,因為在City的留學生們也受到封城的影響,紛紛來近郊找工作,產季還沒開始的各Gatton農場,實在已受夠大量的履歷。


看到工廠門口的各種警示,心都涼了


生活費每天都在燒,到快要見底的時候,我們突然收到一封某HR寄來的面試邀約!想了半天,居然是從Seek上面看到我投的履歷所以才連絡我們

不敢相信會收到HR的信,想了半天才發現是從Seek上應徵的工作


當時我已經投了40幾封以上,幾乎已經放棄Seek…我回去翻了一下應徵紀錄,發現是兩周前投遞過的牛肉廠包裝職缺

在當時工作人人搶的狀態下,我們從來沒想過真的可以從Seek上面找到工作,光是試用期時薪還開到27.2 (當時基本時薪24.36),真的算是撿到寶! 原本只有帥翰被邀約,但我們趕緊回信希望HR把靚彤也找去上班,畢竟我們不可能分隔兩地吧XD

其實算一算我們第一次求職也才經過兩周的空窗期,算是很短的,但因為待業的壓力都來自於越來越薄的錢包…因此當然要給自己多點壓力啊! 


再次打開線上履歷

牛肉廠的勞動力負荷之大,在我們領了28多的時薪之後才漸漸了解…一週四天10小時的班,就算休息三天,身體也好像沒有真正的復原,於是我們又打開了人力網站,下班回家就靠著Seek有意無意的投履歷

在第二波的求職當中,當然我們自己設的條件也比較高(不想夜班、不想搬重物),而且我們想離開目前的城鎮出去闖盪,因此找工作的方式只能集中在線上投履歷

原以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工作機會會增加,但情形比我們想的還要糟糕一些,還好,順利的在約莫一個多禮拜後,一樣是從Seek上找到了第二分肉派廠的工作

再次從Seek上面找到工作,做夢都會笑


總結

以上兩次的經驗告訴我們,Seek的效果其實很不錯,而我們也成功地守住當初找工作時自己訂下的底線: 不去找黑工仲介(連灰工都不要)、不去從事論件計酬的農業

當然,有很多很想嘗試的職業,有些是傳聞的高薪,像是賭場Waiter、小麥廠、棉花廠、內陸地區工作;或是傳聞的開心玩到爽的工作,像是漢米爾頓島的旅遊業、美麗的塔斯馬尼亞,也因為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,在這一年與它們擦身而過

但我一直都覺得,萬事做好的準備,再仔細考量後作好決定,那就不必再後悔,勇敢的去闖吧!

錢賺夠了,行李收收上路囉!



2021/3/14

【2020環澳】事前準備系列(3) – 連續玩樂2個月,行李怎麼準備?

  旅行跟生活不一樣,平常的生活用品,不一定適合旅行時使用,長時間都在旅途上,也不好餐餐都外食(人在紅土大陸也不是隨時就有餐廳)。

而我們來澳洲沒有攜帶任何適合旅行用的裝備(除了衣服…),所以當初要環澳之前,也是看著背包客棧的各路好手分享的心得,想著要如何治裝跟拿捏裝備的預算

最終參考與捨棄不適合的方案,一路到環澳結束,我們對行李和裝備的安排都還算滿意! 於是記錄各種細節如下,回饋給各路網友參考!

紅土大陸的行程,是我們飲食最不正常的一段

2021/3/6

【2020環澳】事前準備系列(2) - 自駕公路旅行出發!先把交通搞定吧


既然我們早就決定開車環澳,那與車子相關的各種問題都是至關重要,畢竟車就是我們的雙腿,也是我們移動式的家,車出事了,我們也不用玩了。

於是有了這篇關於車子的文章,字多圖多,希望大家的耐心還夠用!


車輛種類


可以粗略地進行幾種分類 :

2021/2/28

【2020環澳】行前準備系列(1) - 行程規劃

找景點

如果你是個喜歡事前規劃謹慎的玩家,那就會比較適合參考我們在旅行前做的準備

如果你是個喜歡隨興玩,步調很慢的,那其實可以不用準備(?)